2月20日下午,法语语言文化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期答辩会在主楼229会议室举行。法语学院1个国家级项目、3个北京市级项目、1个校级项目项目负责人参与答辩。法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勇、副院长王鲲、学院教师弓婧绚担任答辩会评委,辅导员孙雨欣主持。会上,大创项目负责人就项目进展、中期成果、存在问题和后续计划作了详细汇报。
“中法寻迹”: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本项目以北京地区为例,通过深挖文献资料与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中法人文交流印迹,并基于Maptable平台打造中法交流印迹数据库,发挥专业特长,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中法关系、中法友谊,并促进相关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旅游资源开发。

“京城旧梦,语焕新生”——用外语介绍北京胡同文化:项目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强调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方式记录胡同故事。项目团队名为“循巷觅影”,不仅专注于胡同建筑的文化保护,也通过创新手段将这些文化元素传递到全球。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用中、英、法、意等多种语言向世界介绍胡同文化,助力胡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记忆,推动中国声音走向世界。

寻找散落在海淀的中法文化交流记忆——中国石刻艺术跨文化传播实践:本项目旨在于中法建交60周年的时间节点,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为切入口,为海淀区西山的中法交流遗迹进行线上线下宣传,开通公众号“石艺拾忆”,实践不仅在国内开展,更走出国门进入受众国法国,传播中国故事,中法记忆。

中国方言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吴语为例:吴语,作为中华大地语言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色彩,更是吴地文化的核心载体和生动体现。本项目致力于通过外语这一沟通桥梁,将吴语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底蕴呈现给全球观众。借助外语的精准叙述和深入阐释,不仅能展现吴语的音韵之美、词汇之丰富、语法之独特,更能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让世界更全面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時不食——三餐四季:文化作为民族灵魂,在全球化中因交流互鉴绽放异彩。美食综艺《三餐四季》遍访全国特色美食,知名博主李子柒发布田园生活与农家美食相关视频,收获大量观众的喜爱。美食作为文化传播的天然载体,既包含国际知名的传统名肴,更蕴含于普通家庭的餐桌哲学。家常菜通过味觉共鸣架起跨文化桥梁,质朴真实的烟火气引发情感共振。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正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

各位答辩人准备充分、讲解深入,展现出了出色的实践水平。评委老师们认真聆听,并针对同学提交的中期报告提出修改、指导意见,并在会后通过讨论对各个项目进行定级。
法语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导了一批有想法、敢作为的学生踊跃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各级各类比赛,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专业本领、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