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下午,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陈欣雨副教授受邀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主楼晨读厅进行了题为“深挖北京中法文化资源,助力中法文明交流互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也是“中法寻迹”项目系列讲座的第二讲,由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国家级学生大创项目“中法寻迹”项目组负责人、22级本科生周祺霖同学主持。

主讲人从2024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主题展览切入,回溯至路易十四派遣“国王数学家”入华的历史。她指出,北京作为中法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区域,积淀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她以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等耶稣会士为线索,梳理了法国传教士在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对中西交流的桥梁作用。例如,白晋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的通信,不仅推动了《易经》思想在欧洲的传播,更促成了中西哲学对话的深层尝试;而蒋友仁(Michel Benoist,1715—1774)参与设计的圆明园大水法则彰显了法国学者在技术外交中的独特贡献。
主讲人重点解析了北京中法特色文化资源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比较分散。随后,她通过图片带领大家系统梳理散落在北京城的文化遗迹。从法国传教士建造的北堂(即西什库教堂)、南岗子天主堂,到安葬着多国传教士的栅栏墓地、正福寺法国人墓地,这些建筑既是宗教场所,更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现场,其碑刻拓片成为研究中法交往史的一手资料。从耶稣会、遣使会在北京建立的盛新中学(后更名为佑贞女中,现北京四中初中部),到圣母小昆仲会建立的法文学校、上义师范学校,串联起中法两国早期在教育领域的交融。在探访广为人知的文化地标的同时,主讲人特别聚焦法国遣使会圣文声修道院(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口字楼”)、法国圣母小昆仲会修道院(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山字楼”),和近几年党校内新发现的几通法文碑刻,指出这些“边缘史料”犹如散落的拼图,亟待学界深入挖掘,以还原更完整的中法文化交流图景。

陈欣雨老师指出,北京的中法文化遗产不仅是物质实体,更承载着思想碰撞的火花。她强调应深入研究中法文化交流中“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双向互动,并倡议让文物赋能城市外交。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足”的现状,陈欣雨老师提出,可以借鉴北京西城区与意大利马切拉塔市(利玛窦故乡)缔结友好城市的经验,以文化遗产为纽带,拓展“城市外交”新生态。
讲座尾声,陈欣雨老师欢迎北外师生前往北京市委党校开展实地教学。项目组负责人周祺霖总结指出很多文化遗存“润物无声”地存在于我们周围,青年一代应主动成为它们的守护者,更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一些研究,促进文物活化与利用。
(撰稿人:朱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