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教育部备案法国研究中心、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分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我校联合发布了第5部法国蓝皮书——《法国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暨“新时期法德关系与欧洲一体化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法国发展报告》主编丁一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斌、法语学院副院长王鲲等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法语学院院长、《法国发展报告》副主编戴冬梅主持。
丁一凡指出,经过5年的成长,法国蓝皮书即将进入青年期,得到了很多作者和学者的支持。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将法国蓝皮书做成能真正反映法国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映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杨群祝贺第5部法国蓝皮书的发布,感谢主编、学校和作者对出版社的信任与支持。他认为法国蓝皮书虽然说的是法国的事,却对整个欧洲研究都有关注,对于我们观察欧洲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皆有启发。王建斌肯定了法国蓝皮书作为我校5本皮书之一的优秀表现,认为在如今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里,法国蓝皮书每年的稳定出版给人信心。长期坚持皮书编撰与出版,能帮助我们持续而深入地了解对象国。法德关系具有启发性,对其展开探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欧关系如何稳定发展。
丁一凡、王建斌、戴冬梅、王鲲共同发布《法国发展报告(2022)》
发布会后召开了“新时期法德关系与欧洲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学术发言共分两组,第一组发言围绕“法德关系”展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以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的“时代之变”为出发点,提出如今看待法德关系应具备的三种基本视角:内政视角,大国关系视角以及“法国式”现代化和“德国式”现代化的视角。他强调,法德双方应抓住明年《爱丽舍宫条约》签订60周年的契机进行深入沟通,思考双方应如何驾驭当下的种种变化,以“重启”如今“待机”的法德关系。北外德语学院李文红教授对德法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德法两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具有明显的疑欧主义倾向,通过各种手段扩大自身影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甚至对本国对外政策施加压力。德法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虽然在发展历程、政治环境和政策主张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排外和激进主义吸引选民,制造“人民”同“精英”群体的对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陈扬博士从权力、制度、文化和对外政策方面梳理了后欧债危机时代法德关系的特点,指出德国新任首脑需要一个过程方能认识到法德轴心的重要性,两国关系仍然曙光在前。法语学院副院长王鲲从新政治季的党派因素、欧洲一体化建设方向与目标模糊等角度分析了社会层面疑欧主义没有在近期泛起的主要原因。法语学院李书红副教授指出了德法两国在欧洲防务建设中的重要性。两国合作具有象征性意义,对欧洲和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努力发展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共同防务,法德有共识,但也有分歧,下一步应从厘清“欧洲防务”这一模糊概念和欧洲各国的义务以及防务创新等问题着手。丁一凡在回应环节对二战后法德关系的三个阶段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对如今法德关系所出现的裂痕进行了深度解读。他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步伐会放慢,因为其中各方找不到新的利益契合点。
第二组学术发言的主题为“法国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赵永升教授指出,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方面,中欧和中法合作尚有可为。北外国际关系学院田小惠教授从国民联盟崛起之路、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新发展的两条主线以及多方面的主要影响三个角度来阐释了法国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新发展及其影响。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谷名飞副教授比较了马克龙新提出的“欧洲政治共同体”与1989年密特朗提出的同名组织在背景、诉求和成果上的异同,认为欧洲政策是马克龙外交政策的基石,不同时代背景下法国在政治影响力方面的追求其实一脉相承,同时也指出该“共同体”现阶段要实现目标所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武汉大学博士生孙小涵梳理了法印关系近年来的进展,分析了两国合作的动因、前景和限度,并指出了两国关系发展给中国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生赵晓琳从法国应对能源危机的方案出发,分析了中法在能源方面合作的基础与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分会秘书长张金岭研究员对第二阶段的发言进行了精彩回应。他认为,在目前数字转型的背景下,法国数字智慧经济的发展仍然不会太容易;法国民粹主义已经超越了底层路线,开始走上层战略,但其生命力有多强尚待观察;“欧洲政治共同体”目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将来会是一种怎样的博弈力量,值得思考;如何把这种法印合作变为中法印合作的新机制值得探讨;在欧洲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法国重返核能会给中法合作提供怎样的机遇。
学术研讨会后,与会学者围绕2023年度《法国发展报告》的撰写召开了选题策划会,共征集到选题20余种,涉及法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黑龙江大学、三峡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等媒体记者共近百人参与了本次会议。